
2025年中国创新药企集体崛起,创新力量引领行业变革
至2025年,中国创新药企业将实现集体崛起,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政策的支持,中国创新药物研发能力将大幅提升,国内药企在创新药物的研发、生产和市场推广方面将取得显著进展,有望在国际市场上获得更多认可和市场份额,这一趋势将促进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持续发展,提升国家的竞争力。
文|MedTrend医趋势
9月5日,A股生物药ETF一路走高收涨4.17%,全天成交额超4400万元!生物药ETF标的指数成分股多数飘红:君实生物涨7%、药明康德涨超5%。进入9月以来,A股创新药股价走高,这一波凌厉攻势的背后是市场对近日国内创新药企公布的2025年中期“盈利”成绩单的集中回应。
Wind数据显示,截至9月初,已有39家创新药企发布半年报,其中27家归母净利润实现正增长,占比达69.23%。
这份成绩下,百济神州以175.18亿元营收、4.5亿元净利润实现“14 年首盈”,印证全球化路线可行性。信达生物则用59.53亿元营收、8.34亿元净利润,彰显本土化商业化的潜力。恒瑞医药更是以60.66%创新药营收占比,打造传统药企转型的标杆,翰森制药、先声药业等也紧随其后,创新药营收占比均超7成。
盈利的背后,一方面是研发投入的逐步兑现。另一方面,降本增效初见成效,2025上半年A股154家化学制药企业上半年销售费用率降至19.10%,行业从销售驱动向管线驱动转变。
更值得关注的是,BD成为业绩“加速器”,据医药魔方数据显示,上半年,国内对外授权交易共计72笔,这一数字已经接近2024年全年交易数量94笔,交易总金额也达到了600亿美元,较2024年全年的519亿美元高出16%。
01、中期业绩“交卷”:盈利是最大看点
2025上半年,据统计:约半数创新药企实现营业收入增长,不过市场更关注的是盈利能力。Wind数据显示,截至9月初,已有39家创新药企发布半年报,其中27家归母净利润实现正增长,占比达69.23%。
一众盈利企业中,最为突出的无疑是作为BioPharma代表的百济神州。
2025年上半年,百济神州营收达175.18亿元,同比增长46%。净利润为4.5亿元,上年同期的净亏损为28.77亿元。作为依托于美国医疗市场滋养出来的Biotech,选择"技术换市场"的激进路线:从源头创新突破,直接参与全球规则制定,证明了可行性,这家成立14年的创新药企正式步入“自我造血”的新阶段。
信达生物作为Biotech代表,与百济选择相反的路径,表现依旧亮眼。2025上半年营收59.53亿元,同比增长50.6%;净利润8.34亿元,去年同期亏损3.93亿元。
从战略来看,信达不同于百济,更多聚焦国内医保谈判及商业化,抢占国内市场,国际化投入相对保守。目前信达有15款产品获批,但尚未有产品进入海外市场。从信达将PD-1海外权益授权礼来,本质是选择"确定性现金流优先",支撑后续管线开发。从盈利结果来看,信达为代表的Biotech实现了本土化商业可持续性。
当然,还有一众初步完成创新转型的头部药企,盈利的背后离不开创新药比重的提升。
其中最典型的当属恒瑞医药。2025上半年恒瑞医药营收157.6亿元,同比增长15.88%;净利润44.5亿元,同比增长29.67%。值得注意的是,其创新药业务营收达到95.61亿元,占营收比重为60.66%。其医保内创新药如瑞维鲁胺、达尔西利等继续保持快速增长;上市较早的创新药如艾瑞昔布、瑞马唑仑持续贡献销售收入增量;新上市如阿帕替尼、硫培非格司亭虽然上市时间较短但取得一定增长。
除恒瑞之外,翰森制药的创新药与合作产品销售收入约为61.45亿元,同比增长22.1%,占总收入的比例约为82.7%;先声药业创新药收入为27.76亿元,同比增长26%,创新药收入占总收入比例首次超过3/4,达77.4%。远大医药的创新药收入占营收的比重约51%,同比提升近15个百分点。
随着创新药管线逐步兑现,资本也再度见证了创新拉动业绩增长的力度。
另外,东吴证券报告显示,创新药公司2025H1,毛利率提升到77.7%,2024年毛利率为68.4%,未来有望接近全球头部MNC 90%的毛利率水平。而毛利率增长的背后,究其根本,是创新药企降本增效与创新升级并重,全球化BD分担研发费用等多重发力。
02、销售费用率整体下降
盈利改善来源于两方面,一是高研发投入得到回报,二是降本增效初步体现。
其中在研发投入上,2025上半年,创新药企延续高强度研发投入态势,积极布局研发管线,并得到回报。不过头部企业投入布局有所不同:
以恒瑞医药为代表的创新药企更倾向于自主研发,投入32.28亿元,同比增长6.3%,上半年15个自主研发创新分子进入临床,涵盖小分子化药、抗体、ADC等多种药物类型。
以百济神州为代表布局海外药而是通过“全球化研发”布局,2025上半年研发投入72.78亿,同比增长6.8%。这源于其史无前例的在欧美同步开展的全球多中心临床III期项目的高成本,这种高投入是其全球化战略的核心前置投入。
以中国生物制药为代表的企业通过剥离非核心资产回笼资金,进而加码创新药投资,以重构自身的竞争力。其在2023年以来出售多家子公司股权,回笼资金超10亿元。2025上半年研发投入31.9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6.1亿元,研发费用占收入比例达18.1%,预计2025至2027年,公司将获批19个创新产品。
而降本增效最直接的体现是销售费用率的持续下降。
据巨潮资讯统计:A股154家化学制药企业2025上半年销售费用合计515.94亿元,销售费用率19.10%,较2024年全年的19.67%下降0.57%。其中前十位销售费用企业均在12.5亿元以上,刚好是2024年全年25亿元的一半。
销售费用率的下降一部分由于企业营业收入的快速增长带动,尽管销售支出上涨,但随着产品市场销售进入成熟,带来了销售费用率的下降。代表有百济神州、荣昌生物、君实生物等。2025上半年,百济神州虽然销售费用增长8.51亿元,销售费用率下降3.88%。荣昌生物销售费用增长1.36亿元,销售费用率下降7.37%。君实生物销售费用增长0.6亿元,销售费用率下降8.82%。
另一部分主要还是销售费用削减,企业更多出于降本增效目的。如石药集团、科伦药业等。2025上半年,石药集团销售费用下降17.28亿元,销售费用率下降6.37%。科伦药业销售费用下降4.8亿元,销售费用率下降0.99%。
当然也存在个别销售费用率上升较明显的企业,其中智飞生物主要是由于营收下滑7成导致。2025上半年智飞生物营收49.19亿元,同比下降73.06%,尽管销售费用开支缩减了3.51亿元,但销售费用率增长11.05%。长春高新则是营收下滑叠加销售费用额外支出,其2025上半年营收66.03亿元,同比下降0.54%,销售费用增加4.53亿元,导致销售费用率增加3.16%。
东吴证券表示,国内创新药企业的整体销售费用率稳步下降,体现了行业从销售驱动到优质管线驱动的转变。
03、BD驱动
2025上半年,创新药BD展现出三大趋势:
第一,热度空前。据医药魔方数据显示,上半年,国内对外授权交易共计72笔,这一数字已经接近2024年全年交易数量94笔,交易总金额也达到了600亿美元,较2024年全年的519亿美元高出16%。
第二,常态化,并且模式持续升级。恒瑞医药直言,创新药对外许可作为公司的常态化业务,其收入已成为公司营业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新兴NewCo交易模式正在重构行业格局,2025上半年,NewCo交易金额占所有出海交易总金额的比例达12.4%。当然了,除了NewCo模式,中国药企在付款方式层面,也在尝试做出更多尝试,荣昌生物与Vor Biopharma的交易,算得上一个新的标志性事件。
第三,MNC对中国创新药的信任度提升。辉瑞在引进三生制药PD-1/VEGF时便直言这一点:起初,辉瑞对SSGJ-707的中国临床数据感兴趣,但保持谨慎。为此,辉瑞专门派遣团队赴华进行了极为详尽的调查。最后从结果上,辉瑞首席执行官Albert Bourla表示:“对这个资产感觉非常好”。
可以说,BD的爆发,是中国创新药业绩增长的一大“加速器”。此前,诺诚健华发布2025年上半年财报,营收同比增长74.3%,达到7.3亿元。其表示,这主要归功于核心产品奥布替尼的持续放量以及公司与Prolium达成授权许可获得的首付款。
但是,在出海热潮中,不可忽视的是:价值评估问题日益凸显。2025年6月2日,BioNTech与BMS就PD-L1/VEGF双抗BNT327达成111亿美元的交易引发业内广泛讨论。据悉,该药物最初由普米斯研发(代号PM8002)。2023年11月,BioNTech仅以5500万美元首付款获得全球权益。不到两年时间,其估值飙升至111亿美元,翻了七倍以上。这种巨大落差引发了“中国资产被贱卖”的批评。
“摘青苗”现象在2025年持续,据摩熵数据统计,2020年MNC在华交易中处于临床早期(临床前及临床Ⅰ期)的资产占比已突破50%。2025年上半年,处于临床前至临床I期的项目占比接近70%,MNC对中国资产的关注重心正向早期研发阶段加速倾斜。
从授权交易类型来看ADC、双抗和减重(代谢)赛道热度持续居高不下,CGT和小核酸药物的授权比例有所下降。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