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失眠症状持续加重的原因分析,为何治疗失眠却越治越严重?

访客 2025-09-30 15:00:57 2768 抢沙发
失眠问题日益严重,可能涉及多种原因,治疗方法不当、忽视潜在病因、不良生活习惯等都可能导致失眠加重,针对这一问题,建议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全面评估病情,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调整生活习惯,保持良好的心态,以缓解失眠症状,如不及时调整,失眠问题可能愈发严重,影响身心健康。

快节奏、高压力的现代生活中,几乎每个人都能列举出几个曾经或当下“睡不着”的亲友。睡眠问题,已成为亟待解决的公共卫生命题。

但睡眠问题远非“睡不着”三个字可以简单概括。以失眠为例,采访中我了解到,失眠背后可能隐藏着复杂的成因:有些是因药物副作用引起;有些是未被察觉的呼吸暂停综合征所致;有些则是肺部感染后引发焦虑和抑郁,从而影响睡眠;还有些患者自觉整夜未眠,但监测结果显示其实睡了四五个小时,只是深度睡眠严重不足。

失眠症状持续加重的原因分析,为何治疗失眠却越治越严重?

图/视觉中国

面对多元的病因,简单开药显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但现实中,“开点药”却成了普遍做法。一方面,患者渴望快速缓解症状;另一方面,不少医生也缺乏专业的睡眠医学知识进行深入病因排查。这样的背景下,许多患者的病情长期难愈,甚至陷入“药越吃越多、病情越治越重”的恶性循环。

这背后,折射出的是国内睡眠医学发展的深层困境。中国的睡眠医学正站在一个十字路口:一边是迅猛增长的患者需求与政策利好,另一边却是学科建设滞后与人才短缺。

多名医生告诉我,睡眠医学在中国仍是一个“有实无名”的学科:既没有独立的职称晋升路径,也缺乏统一的诊疗科目编码和系统化的教育培养体系。一位专家直言:“国内睡眠医学的整体发展,大致相当于美国2005年以前的水平。”

这种学科建设的滞后直接影响了诊疗质量。由于缺乏睡眠专科门诊,患者不得不在各大医院的神经科、耳鼻喉科、呼吸科下设的睡眠门诊间来回奔波。诊疗过程碎片化,缺乏统一标准和规范,极易导致误诊。

一位国内权威的睡眠专家告诉我,他曾尝试指导建立多个跨学科的睡眠医学中心,但他发现,让不同科室的医生融入同一体系困难重重。“大家都在自己的学科框架里思考问题,却很少有人能站在睡眠的整体性上看待患者。”这种情况下,患者常像皮球一样被踢来踢去。而真正的多学科诊疗模式,由于医保付费机制不完善、科室间利益壁垒和人才紧缺等问题,难以落地。此外,许多疗法尚未纳入医保收费目录,更不在报销范围内,例如失眠认知行为治疗(CBT-I)。

采访中,CBT-I被反复提到。这种疗法被国内外指南推荐为首选的非药物治疗方式。一个完整疗程通常需6—8周,每次30—60分钟。目前,国内团体CBT-I的单次费用在几十元到上百元,完全由患者自费。尽管价格不算高,但由于耗时长,加之医护人员投入的精力与回报不匹配,这种疗法在国内推广受限。

值得警惕的是,多位专家提到,如今儿童和青少年睡眠问题显著增多,并且常伴随肥胖、焦虑、抑郁等病症。一名专家指出,许多家长作息紊乱,却要求孩子早睡;还有的家长陪孩子写作业到深夜,第二天又要求孩子早起。这些情况下,干预的重点往往不在孩子,而是通过帮助父母建立规律作息和健康的家庭氛围,间接改善孩子的睡眠。

睡眠医学的终极目标,并不仅是建立更多的睡眠中心,更是推动一场关于健康作息的变革。这条路注定漫长,但越来越多人已意识到:睡眠不是生活的边角料,而是维系身心健康的基石。医学所能做的,不只是开药或做监测,更重要的是引导人们重新认识睡眠,学会尊重自己的身体和时间。

杂志标题:你的失眠为何越治越严重?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2768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