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揭秘,年轻人的职场天花板背后的乡村因素

访客 2025-09-25 15:00:10 24802 抢沙发
近期有观点指出,年轻人的职场发展出现了新的趋势,他们的“职场天花板”竟然出现在乡村,这反映了在城乡发展差异逐渐缩小的背景下,乡村地区凭借独特的机遇和政策支持,吸引了年轻人的目光,他们看到了乡村发展的潜力和空间,选择在基层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和价值,这一现象对于乡村的未来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你准备卖好多钱?”“那看你们收的啥价嘛,既然照顾我们上来收,为了我们减少走路,你们还得亏我们嘛?”

在陕西省汉中市镇巴县的大山里,@跑山阿红 打开一个编织袋,里面是一位老伯晾晒好了的干货。在这样的深山里,若不是她上门来收,这些年迈的老人可能要扛着这些山货走很远的山路,才能赶到集市卖掉。

这只是@跑山阿红 日常收山货中最寻常的一幕。这位“90后”姑娘经常开着皮卡穿梭在镇巴县的大山里,喇叭声吆喝着“收板栗咯”“收大黄咯”,回荡在连绵起伏的群山之间,向留守的老人们收购香菇、木耳、腊肉、蜂蜜等山货。

她的视频里没有华丽的修饰,只有质朴的乡亲、真实的山野生活和一次次沉甸甸的收获,也正是这份真实与纯粹,勾起了无数网友内心对乡野生活的向往。她不仅为无数村民解决了农产品销路与增收难题,更通过短视频平台将镇巴县的风土人情推向了全国。

“流量要用在该用的地方”

“我也曾去外面闯过,但生意不好做,最后还是回来了。”@跑山阿红 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几年前回到家乡后,她琢磨着做点事情。

揭秘,年轻人的职场天花板背后的乡村因素

图为@跑山阿红的家乡镇巴县。

作为一个在农村生活了10多年的人,@跑山阿红 对农村充满感情。她发现村里很多年轻人都外出打工,留下的基本是老人。他们依然保留着靠山吃山的传统习惯,平日耕种,农闲时采摘野生中药材,然后步行几公里甚至十几公里,只为在赶集时将山货卖出几块、几十块钱。@跑山阿红 决定做些什么,于是她开始了自己的跑山收山货事业。

“我觉得可以通过网络做些事情,那时候刚开始用抖音,就学着自己拍视频。”@跑山阿红 原本只是想通过自媒体将老人的山货卖出去,令她意外的是,这些普通的农村场景和简单的对话迅速打动了网友。短短三个月,她的粉丝数突破40万,半年后达到120万,如今已拥有超过638万粉丝。“其实我就是简单拍点视频,顺便帮他们把货收掉、卖掉。他们开心,我也觉得有收获。”

通过互联网,@跑山阿红 结识了更多朋友,她说“路子更多了”,也拓展了销售渠道。“现在每个乡镇我都跑,帮老乡卖土特产。”

镇巴县很多村民种土豆,但以往销路有限。一位张大伯每年种一万斤左右土豆,拉到大街上只能卖七毛钱一斤,在@跑山阿红 看来,“连个劳动力都不够”。张大伯很节俭,有时候去赶集连五块钱车费都舍不得花,但拉一车土豆下山光运费就要50到100元。即便这样,土豆有时还卖不掉,只能喂猪或送人。

“我让他把土豆晒成土豆干,现在已经帮他卖了3000多元了,他能轻松些,收入也更多。”@跑山阿红 说。

2023年8月起,除了拍摄短视频,@跑山阿红 开始了自己的直播助农活动。每次直播现场,村民们带着自家的农副产品排起长队,在镜头前用不标准的口音和朴实的语言介绍自家的产品,有萝卜干、红薯粉条、四季豆……村民们种什么,就卖什么。有村民感慨“不用跑路,就能卖出去”,也有村民表示“以后要多存些,并且还要提高品质,争取卖出更好的价钱”。

揭秘,年轻人的职场天花板背后的乡村因素

图为正在进行助农直播的@跑山阿红

截至2025年9月,@跑山阿红 已经开展助农直播200多场,累计售卖金额500万元左右。

@跑山阿红 的故事正是当下中国青年返乡创业助农的缩影。像她一样的返乡青年正逐渐成为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他们将智能手机变成手中的“新农具”,把直播带货当作日常的“新农活”,让网络流量成为滋养土地的“新农资”。

在山东潍坊,1994年出生的@民女曹子榆 从小受父亲种大棚影响,对农业充满热爱,返乡创业中,她发现当地年轻农机手极少,女性驾驶员更是凤毛麟角,于是她决心学开农机,考取多种证件,成为新时代的农机达人,更借助短视频和直播,将农业日常真实地呈现给屏幕前的观众。

揭秘,年轻人的职场天花板背后的乡村因素

图为与农机同框的@民女曹子榆

@民女曹子榆 爱笑,长相又清秀,当她与庞大的农机同框,“钢铁与玫瑰”般的惊喜反差极具视觉冲击力,让她迅速获得大量关注。她的视频没有过多的技巧,却以真诚的记录和独特的视角,传递出乡村文化的温度与现代农耕技术的进步。

在河南省新乡市的乡间,@李福贵 每天开着货车、扯着嗓子吆喝“打豆腐嘞来了——”,用最原始的镜头记录走村串巷的卖货日常。没有滤镜、不编剧本,她的视频里只有龟裂的泥土路、老人宽厚的双手和朴实无华的笑语声声。就是这样近乎“土得掉渣”的真实,却击中了千万人心中对乡土最深切的眷恋。

难能可贵的是,走红之后的她初心未改,用自媒体收入资助46位农村老人游郑州——买保险、备药品,联系导游全程陪同,细致入微。这场旅行,让一群几乎从未走出大山的老人第一次看见平原、高楼和剧场里的豫剧。而@李福贵,这个曾经手握“一把烂牌”——父母残疾、年少辍学的姑娘,正用她的真诚与担当,默默反哺着这片生养她的土地。

山东临沂蒙阴县坦埠镇的@沂蒙二姐,是一位在田野间写诗的普通农妇。她用锄头耕耘土地,用诗句记录生活。在她的笔下,田野的春是“年轮循环的波纹,大地睡醒的动人”,藤蔓下的瓜是“日月轮回的星辰,晨起暮落的成果”,而对人生庸常的不甘,则是“想与天斗,争光阴半寸;想与命斗,不甘心随波逐流……”。她说,“柴米油盐,碎银几两,与诗与远方并不矛盾”,被网友亲切称为“田埂诗人”。通过诗歌和短视频,她让更多人看到真实、可爱的乡村。

揭秘,年轻人的职场天花板背后的乡村因素

图为行走在田野间的@沂蒙二姐

在宁夏高原广阔的农田里,被称为西海固“外交官”的@马斯诺,为家乡的贝贝南瓜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中英文发布会。视频里,他身穿笔挺西装,用一口流利的英式英语,自信地介绍着手中的南瓜。这种洋气与乡土之间的鲜明反差,令人耳目一新,视频在短短三天内播放量突破千万,成功售出10万斤贝贝南瓜。很多人问他为何依靠读书走出乡村如今又回到乡村。他在短视频作品中的一句话或许可以回答:热爱家乡,回归家乡,成为守护者,更要成为开拓者。

这些新农人,在家乡的土地上耕耘着“新事业”,他们已成为这个时代真正的“兴农人”。通过短视频与直播,他们记录乡间的艰辛与美好,分享丰收的喜悦,不仅带动农产品销售,更提升乡村知名度,并以此推动家乡发展。

字节跳动发布的年度平台助农数据显示,过去一年,抖音新增超13.6亿条乡村视频,同比增长24.59%,播放26551亿次,获赞481亿;1.3亿网友在抖音分享乡村生活,全年共有449.5万场三农直播开播。抖音电商全年累计销售农特产品数量102亿单,平均每天有2448万个农特产品包裹发往全国;385万个乡村好风光打卡点在抖音被看见,抖音生活服务全年乡村团购订单量总数超1亿单。

镜头之外,乡村何以长远?

曾经,乡村是静默的。田地里的劳作、树梢上的果实、老人们眼角的皱纹,都像被时光封存的画卷,不为人知。

如今,新农人的镜头正让一个个曾经寂寂无闻的乡村、特色农产品、传统技艺与自然风光走入公众视野。这种“被看见”带来了最直接的关注与购买力,但更重要的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农村要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更深远的课题。

“老人们绝大多数时间是待在洞磬沟这个小山村里。这个世界很大,但和他们无关,他们的世界很小,小到只有洞磬沟……”

洞磬沟村位于四川省南充市仪陇县铜鼓乡,距离县城约40分钟车程。土生土长的“95后”@建康啊 在2019年决定返乡创业。他在田间地头举办乡村摄影展,展出了翠绿的李子、丰收的稻田、洞磬沟的日出日落,以及村民们的张张笑脸——这些都是他在村中抓拍的动人瞬间。

回村期间,@建康啊还“解锁”了更多新技能:凭借48万抖音粉丝,原本名不见经传的洞磬沟村成了“明星山村”;他发动全村举办“乡村春晚”、摄影展和赏花节,在李子成熟季召开新闻发布会,累计吸引来两万多名游客。粉丝们在他的视频下感慨:“读书不是为了摆脱贫困的农村,而是用知识改变农村的贫困。大概这就是返乡的意义吧。”

贵州省铜仁市德江县焕河村同样深藏于群山之中。2019年,返乡青年丁浪用抖音账号@黔东农仓 和@爱莲孃孃 记录这座古村的日常,累计吸引近300万粉丝关注。短短几年间,焕河村从一个错过工业发展阶段的农业社会,直接跨入了数字社会。有专家评价:“这是一个时代浪潮里各方合力的故事——创业的年轻人、淳朴的村民和积极作为的地方政府,一同以短视频为舞台,为乡村注入真实的能量,焕发出动人生命力。”

如今,丁浪团队已有近30个新农人,通过直播带货天麻、红薯粉、花椒、脐橙等农特产品,累计销售额超过3000万元。与此同时,蓬勃的线上流量也激活了线下乡村游。如今村里的长廊上,有了卖凉面、米线、斑鸠豆腐、苞谷斗酒等摊位。“有的村民原本一年收入不过万,现在能挣三四万。”最近,焕河村里还新发展出当地特色手工陶瓷产业,为乡村振兴继续注入持续活力。

曾几何时,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的蜜瓜虽品质优良,却因深居内陆、交通闭塞,只能靠瓜农蹬着三轮车、开着拖拉机辗转千里外销,常常“一车瓜卖一半、烂一半”。2017年,曹赫男在西安尝到民勤蜜瓜后,毅然来到这座被黄沙环绕的小城。为帮老乡打开销路,团队从零搭建电商渠道,并邀请拥有252万粉丝的三农创作者@是德善呀-许凯 加入。

揭秘,年轻人的职场天花板背后的乡村因素

图为正在直播卖民勤蜜瓜的德善团队

在他们的带动下,越来越多主播开始关注民勤。如今,民勤县蜜瓜产业规模与品质稳居甘肃省首位,已成为西北地区最大的厚皮甜瓜核心产区和全国优质蜜瓜核心产区。从“沙里刨食”到“网上掘金”,民勤蜜瓜的蜕变,正是直播电商激活乡村产业活力的生动缩影。

与此同时,短视频与直播也逐渐成为农业知识普及与技术推广的新平台。越来越多新农人通过直播间分享种植经验、介绍新品种与新技术,潜移默化地推动农业技术的传播与进步。

数据显示,过去一年,抖音新增农技视频2143万条,总播放量达842亿,总获赞8.56亿次。目前,抖音中农技万粉创作者数量超12800人,同比增长20.16%。其中,包括数百位各领域权威农技专家。

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研究员@蔬菜卫士李宝聚 就是其中一位。自2019年开通个人账号以来,他用一口亲切的东北话和充满感染力的表情,将复杂的蔬菜种植技术变得通俗易懂。他拍摄短视频的初衷十分朴实:“农民需要技术,但传统的推广方式覆盖面有限。短视频能突破地域限制,让更多人受益。”

揭秘,年轻人的职场天花板背后的乡村因素

图为正在蔬菜大棚里的@蔬菜卫士李宝聚

无论是教防治番茄灰霉病,还是辟谣“草莓农残超标”,他都以专业和风趣吸引了几十万粉丝。面对“草莓为什么比以前大”的疑问,他幽默回应:“栽培技术进步了,草莓也能长成姚明!”在直播中,有网友问“折耳根算不算蔬菜”,他调侃道“折耳根算蔬菜,但不喜欢它的人可能和讨厌香菜的人有同一种基因”。在讲解如何给蔬菜看病时,他甚至会扮演生病的蔬菜,疼得龇牙咧嘴,夸张的表演和生动的表情,让手机前的观众忍俊不禁。

这位从黑龙江饶河农村走出来的学者,常自谦是“一不小心玩进大学,一种菜种成研究员”。他挥起短视频这把新“锄头”,为农民们与农业爱好者们掘开了一条通往科学种田的快车道。

一方屏幕,一片热土

“我想通过短视频和直播,把家乡的农产品推广到全国,也让更多人认识我们这个地方。”@跑山阿红 说,“我还希望召唤更多年轻人返回家乡,和我们一起创业,只要大家同心协力,我们的家乡一定会越来越好。”

如今,抖音上有越来越多这样的“新农人”:有人成为助农主播,为村里的特产打开新销路;有的变身农技创作者,将复杂的种植技术化繁为简,用专业知识惠及千家万户;也有人扛起相机、举起手机,以最真实的镜头记录乡村日常,唤起了无数人对乡土的热爱与眷恋。

也许一开始,他们只是想用自己的方式记录家乡风物、分享田间美好,并未想过能走多远。但正是这一点一滴的努力,如微光汇聚成星河,借着一方小小的屏幕,照亮了乡村振兴的漫漫前路。

正是这些新农人的回归、创造与坚持,让乡村被看见、农产品被认可、老一辈的辛勤不被辜负。他们用脚步丈量土地,用镜头记录变迁,以属于自己的方式,重新书写对土地的理解。在他们眼中,农村不再是落后与沉寂的代名词,而是一片充满生机、饱含温度、拥有无限可能的希望热土。

作者:陈淑莲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24802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