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田间地头的白大褂身影

访客 2025-09-26 15:00:59 71192 抢沙发
在田间地头,身着白大褂的农民们正辛勤耕耘,他们不畏艰辛,汗水浸透白衣,展现出现代农业中的勤劳与坚韧,白大褂成为他们与土地之间的纽带,象征着对土地的热爱与对丰收的期盼。

背着出诊箱,攥着白内障筛查推送表,韦小丽入户了。推开门,院里的三只小狗窜出来,看到是她,便摇起尾巴迎接她。

“你来啦!听脚步声就知是你啦!”因为失明,林阿婆的听力比同龄人好。而今,她不再依靠导盲杖行走。这是她术后复明的第三天,韦小丽是她除了家人外最想见的人。

在海南白沙黎族自治县七坊镇长龙村,槟榔树与野芭蕉掩映之下的是林阿婆的家,也是村医韦小丽坚守了二十五年的地方。

林阿婆又能看见了

因日照时间长且紫外线强,海南成为白内障高发区。为给当地居民健康兜底,2009年,海南省政府启动了“亮睛工程”,为患者医保全额报销复明手术费,补贴异地就医的交通费等。而这一工程得以落地,村医起着“毛细血管”般的重要作用。

韦小丽说:“最难的是沟通和建立信任”。通过上户,她发现多数老人将疾病视为年老的正常表现,出于对手术的恐惧,建立治疗信心是一个漫长过程。

“我的两只眼睛都瞎了,怎么可能还会看到。还去那么远,别折腾了。”这是第一次上户时,林阿婆的态度。林阿婆是当地低保户,女儿远嫁,儿子带老人就医积极性不强。

每个病人后面都是一个家庭,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难言之隐。为了让这家人理解手术的价值,第二次上户时,韦小丽特意挑了林阿婆儿子在家的时候去宣讲,聆听顾虑,提供帮助。

田间地头的白大褂身影

上户途中的“白大褂”(韦小丽为居中)

聆听、陪聊、关心,这是很多村医总结工作的高频词。据了解,村医们主要负责居民健康档案管理、慢病管理等工作。这些工作,都需要大量沟通。

最终,通过4年的上户沟通与术前慢病管理,林阿婆接受了“亮睛工程”手术。在76岁这一年,林阿婆摆脱了长达15年的黑暗,重获光明。

除了村医,韦小丽还有一个身份,全国人大代表。她提出:“基层想要培养出人才,能够留得住、用得上,归根结底是待遇。”在后续相关国家政策推动下,海南省出台了包括运营补助在内的多项扶持政策,并严格落实乡村医生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基本药物制度补助、一般诊疗费政策。

据韦小丽与当地卫健委最新核准数据显示,白沙县现有乡村医生91人,服务覆盖75家村卫生室。乡村医生队伍年龄结构呈现一定梯度,最小年龄23岁,最大年龄57岁,平均年龄42岁,其中35岁及以下的年轻村医共15人。全县已有40%的乡村医生取得专业技术职称,人员专业能力持续提升。

此外,作为海南省白沙黎族自治县医疗集团牙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院长,她还在调研村医工龄情况、推动村医“入编”基础上,正努力对接社会资源为更多村医争取进修机会。

《2023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解读》显示,截至2022年,全国乡村医生和卫生员共66.4543万人,村卫生室共58.7749万间。谈及未被满足的需要,韦小丽注意到更多细碎的难题,如村民对女村医技能的不信任;家庭责任与工作压力难兼顾;偏远地区夜间出诊的人身安全风险……

面对年轻村医常遭质疑的困境,韦小丽深有体会。她认为,“年轻村医最渴望的就是被认可。他们学得快、有冲劲,只要领导多一点指导和鼓励,很快就能成为基层医疗的顶梁柱。”这份理解,也源于她自己的坚持。

“别人越不信任,我越要做得更好来证明。”韦小丽说。

“我不比别人差”

丁可艺就是韦小丽口中那类“渴望被认可,要证明自己”的年轻村医。2001年出生的她,通过江西省定向医学生培养政策,在中专阶段接受村医定向教育。

2020年毕业后,丁可艺进入乡镇卫生院见习,积累了一线经验。随后,她正式成为江西省乐安县湖坪乡坊塘村卫健室(以下简称“卫健室”)的一名村医。尽管已有实践经验,面对村民“小姑娘能行吗”的质疑,她依然感受到了压力。

“我不比别人差”“我一定要靠自己”。

怀着这样的决心,丁可艺坐上前往武汉的高铁,参加“专家带教进修营”(以下简称“进修营”)培训。那是她第一次出远门。列车向东北方向行驶,窗外稻田、屋舍与远山缓缓后退,她默默决定,未来两个月一定抓紧时间掌握更多医疗技术。

据悉,该进修营是上海复星公益基金会2017年底在国家卫健委乡村振兴办指导下,联合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中国光彩事业基金会启动“乡村医生项目”后,“五个一”工程中针对村医能力提升的举措。项目已覆盖78县,守护2.5万名村医,进修营迄今培训了近百名基层医务工作人员,武汉市普仁医院是提供师资等支持的六家民营医院之一。

在普仁医院,丁可艺首次接触长生存的肺癌患者。该患者历经手术与化疗,正以慢病管理模式维持生命,但仍遭受中重度癌痛困扰。在带教医师指导下,丁可艺评估患者后,学会了使用芬太尼透皮贴剂为其持续控制基础疼痛。

这一经历让丁可艺掌握了以患者整体健康为核心的系统化诊疗方法。她开始从症状、生理、心理多个层面进行综合评估,为复杂病情制定个体化方案。

丁可艺坦言:“以前看病只关注表面症状,如今学会了综合分析和心电图、注射等实操技能。”两个月的进修不仅拓宽了她的视野,增加了专业知识,也悄然重塑了她与乡村患者之间的信任关系。

回村后,她主动上门回访了一位曾诊治过的肺癌患者。此前,老人长期失眠,但她未将失眠与癌症相联系。如今她意识到失眠很可能源于癌症带来的心理焦虑,便主动联系老人儿子,建议前往市医院神经内科进一步诊疗。

丁可艺赴大城市进修的消息很快传开,越来越多村民开始主动到卫健室找她看病。“好多人来找我哦,好有成就感呀”丁可艺说这话时,呵呵地笑了起来。

田间地头的白大褂身影

丁可艺上户为村民量血压

据悉,村医进修期间的往返交通、工作日午餐及住宿费用均由复星基金会及进修医院公益支持。尽管如此,该项目在落实过程中仍面临一些现实挑战。以丁可艺为例,培训期间收入有限,仅凭基本工资在异地生活仍较吃力。乡村医生项目期待有更多企业、机构能加入到公益项目中来,进一步减轻村医进修的后顾之忧。

“我还是挺感谢复星基金会的,不仅让我开阔眼界,还为我们买了保险。现在的设备和以前大不一样了,我爷爷当年做村医时连电子血压计都没有,如今我们有心电图,能满足健康筛查的基本需求。”

根据江西省疾控中心要求,村医每年需为65岁及以上老年人还有慢性疾病患者提供一次健康管理服务,包括健康评估、体检、辅助检查和健康指导。目前,丁可艺与另一位村医共同承担全村1930名居民的健康管理。

田间地头的白大褂身影

复星基金会“乡村医生项目”驻点队员合影(驻点队员郭帅为一排左一)

看见村医,支持村医

“村医行业工作强度大、待遇低、编制紧张,挑战较大,是年轻人不愿意来的主要原因。即便有人加入,也多将其当作跳板,因经济压力离职的情况十分常见。”

作为“乡村医生项目”驻点队员,郭帅在过去8年时间里,曾在8个县参与驻点工作,深入了解了村医作为基层健康“网底”的重要性。像郭帅这样的项目驻点队员主要在项目县的卫生健康局开展工作,以便直接对接基层医疗需求。

凭此机会,郭帅走访了大量偏远山区卫生室。在跟随村医上门服务的过程中,他注意到许多细微需求。

2018年3月,在云南大理永平县驻点调研时,郭帅发现村医需花费大量时间填报居民健康档案。由于多数村医使用方言、不熟悉拼音输入,有上报效率低的困扰。复星基金会随后为村卫生室配备了智能手写板,使村医能够手写输入,帮助村医提高工作效率。

而面对自然灾害、疫情等突发状况,依托“乡村医生项目”的布点,队员们同样能快速响应。2025年1月西藏日喀则市定日县发生地震时,正驻点当地推进项目的郭帅,第一时间申请赶赴前线,仅震后一天便抵达灾区开展工作。作为项目全国运营团队的一员,他联动日喀则及周边县卫健系统开通物资接收专线,保障了基层医疗物资及时供应。“我们项目8年来,共有400余人次参与驻县工作,一人一县一年,接力帮扶。我只是驻点队员中的普通一员”郭帅说。

针对村医职业发展问题,乡村医生项目“五个一”工程设立了“龙门梦想计划”。据了解,该计划对通过“乡村全科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证”考试的村医进行现金奖励。这两年,“龙门梦想计划”从考后激励升级为考前培训,以帮助村医获得更系统、更可持续的专业赋能。

在人才培育之外,村医保障同样值得关注。为此,乡村医生项目为项目县在职的适龄村医免费提供意外险和重疾险,针对他们外出频繁、工作强度大的职业特点提供保障。

2024年,以“95后”藏族村医才让拉毛为主角的纪录片,获北京国际电影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佳作品奖。她是乡村医生项目评选出的“青年榜样”之一。今年,和她一样,成为“青年榜样”的还有丁可艺。

据了解,“暖心乡村医生案例推选”工程旨在表彰扎根基层的优秀村医及卫生院院长,通过树立榜样增强基层医务工作者积极性,提升社会对村医群体的关注。

“帮扶范围从最初的24县扩展至现在的78县,我们希望让全社会更重视并尊重村医群体,以筑牢基层健康推动乡村振兴。”复星基金会理事长李海峰说,距离十年承诺还剩两年,而“让村医被看见”的目标,已初步实现;“让村医更好地成长我们还在努力”。

为适应基层医疗的新需求,今年,复星基金会联合阿里巴巴公益团队,利用通义大模型,基于《乡村医生诊疗口袋书》的权威内容,开发了一款AI村医助手(1.0),可实时为村医提供医疗知识支持。该工具将于明日在微信公众号“乡村医生计划”上线。

回到田间地头,韦小丽和丁可艺们依然穿着白大褂穿梭在各村各户。和他们一起的,还有诸多关注、守护村医的社会力量。他们一起守护着村民的健康,微小,坚定。

作者:冯实

编辑:王潇仪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71192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