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郑和船队航迹穿越620年历史长河
郑和船队历经620年的历史长河,成功穿越广阔的海域,展现出非凡的航海实力,他们的航迹遍布世界各地,见证了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这支船队不仅为当时的中国带来了繁荣与荣耀,也为世界历史的发展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他们的航海壮举至今仍被世人传颂,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的骄傲。
永乐三年六月十五日,阳光洒在浏河与长江汇合处上百艘巨舰的船舷上。太仓刘家港,这个彼时被称为“六国码头”的繁华港口,聚集了四面八方涌来的人,他们争相目睹郑和船队首航西洋的盛况。在祭拜过天妃宫的妈祖神后,郑和率队登上宝船,一声号令,扬帆、起航。
有幸目睹这支庞大船队经过的居民无法忘记那个画面,在南方的水域上,他们从来没有见过如此壮观的景象:二百多艘大小船只、两万余人组成的船队满载丝绸、棉布、瓷器、粮食、淡水、燃料、蔬果、药材和茶叶。白天,旌旗猎猎;入夜,灯火点点,宛如一座海上之城。
宝船的旗帜在江风中飘动,物换星移,一转眼已是620年时光。如今仍被人们仰头注视的旗帜正扬展于太仓郑和公园里复制的郑和宝船之上,其尺寸与造型均经过严谨考证,力求还原历史原貌。不远处,郑和铜像依旧凝望着海的方向。
从1405年开始,郑和从这里起锚,带领船队一次又一次,撰写了世界航海史上的奇迹。他的首航,比哥伦布首航美洲早了87年;比达·伽马开辟东方航线早了93年;比麦哲伦从美洲航行到亚洲早了116年。天与海的尽头传来呼唤,一代又一代的太仓先民跟随郑和,开辟海上丝绸之路,吟唱出一首海洋之歌。
太仓港与郑和公园内的郑和雕像。本文图/太仓市委宣传部供
“海船百余艘,自太仓开洋”
老浏河北岸,澛漕河东侧,走过正开得繁盛的广玉兰,一座三间三盖歇山顶殿式古建筑的砖雕门额上镌刻着“四海通达”,门额上方悬挂有竖匾——“天妃宫”。若不了解一番历史,恐怕会顿生疑惑:怎么这里会有福建常见的妈祖庙?
天妃宫全名“天妃灵慈宫”,又称“妈祖庙”,浏河天妃宫遗迹比南京天妃宫早建一百三十年,是钱塘江以北仅存的妈祖庙遗迹之一,它不但是江南地区最古老、更具独特历史价值的妈祖宫庙,更是元代海上漕运和明代郑和下西洋的重要见证。
当年郑和率庞大船队进驻刘家港时,他是正四品钦差,在刘家港设立了钦命通番正使总兵官行署衙门(俗称郑和行辕),这是郑和七下西洋的陆地指挥中心。每每舟师出发前,郑和都率要员到天妃宫进香祭拜,祈求妈祖保佑航海顺利平安;归来锚定刘家港后,他再到这里拜谢,感恩妈祖一路护航,并回到行辕,继续指挥船队依次安泊,安排装卸物品、整修船帆。可惜的是,郑和行辕早已毁于战火,但天妃宫幸运地保存了下来。
天妃宫。
因感念天妃庇佑远洋舟师之功,明永乐七年(1409年),朝廷敕封其尊号为“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天妃”。郑和借此契机,倾力修缮、扩建了刘家港天妃宫。年近六十的郑和于第七次下西洋之际,特将其多年航海历程详载于石,立下《通番事迹碑》以志不朽。天妃宫负责人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这块碑曾镶嵌于天妃宫殿壁内,不幸于光绪年间随殿宇焚毁而湮没。但嘉靖时期的地方志《太仓州志》和苏州人钱谷的《吴都文粹续集》都记录了完整的碑文,明末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也摘录了部分碑文的内容。1985年天妃宫复建之际,根据原始碑文资料,重新勒石刻就了《通番事迹碑》。
“和等自永乐初奉使诸番,今经七次。每统领官兵数万人,海船百余艘,自太仓开洋。”碑文中的记载,是太仓为郑和七下西洋起锚地的考古实证。不仅如此,它还详细记录了郑和前六次下西洋的来龙去脉:“永乐三年,统率舟师往古里等国……至五年回还。”“永乐五年,统领舟师往爪哇、古里、柯枝、暹罗等国……至七年回还。”“永乐十五年,统领舟师往西域。其忽鲁谟斯国进狮子、金钱豹……”
太仓博物馆副馆长徐超感慨,因为历史上的政治动荡以及偏见,记载郑和航海业绩的史料大部分被付之一炬,这使其历史细节因为一手资料的罕见显得扑朔迷离,因此,刘家港天妃宫石刻《通番事迹碑》就显得意义非比寻常,既是珍贵的历史见证物,也是研究郑和下西洋极具价值的实物史料。
既是起锚地,出土的考古实证自然不会仅《通番事迹碑》这一孤例。1983年,太仓正准备郑和下西洋580周年的纪念活动,太仓文博专家吴聿明想起来,民国时期曾有当地学者发现过两块石碑,上面的墓志铭记载了墓主跟随郑和出海的经历,石碑曾被保存在太仓人民公园里。但是历经多年,石碑下落不明了。吴聿明四处寻访,去和文物界的老先生们打听,终于在人民公园的一处老屋——树萱斋墙壁内发现了它们。这就是如今保存在太仓博物馆内的《周闻墓志铭》和其妻《张氏墓志铭》,为国内郑和七下西洋研究领域最重大的发现之一。
《周闻墓志铭》中记载,作为副千户,从永乐七年至宣德八年,周闻曾五次随同郑和下西洋,其间在第六至第七次之间还参加了一次短途航行。文中详细记载了这六次出海的往返年月,与《明史》小有出入,为郑和下西洋的年代考证和研究提供了重要新线索。而周闻之妻《张氏墓志铭》中记载的重要事件及时间与《周闻墓志铭》两相吻合,提供了佐证。
1985年,吴聿明发表的《有关郑和的碑石及其他》论文系统梳理了包括刘家港天妃宫碑、《周闻墓志铭》和《张氏墓志铭》等现存与郑和航海相关的碑石文物,填补了当时学术界对郑和航海实物遗存系统性研究的空白,至今都是郑和航海史研究的重要参考依据。
上图:《郑和航海图》中有“太仓港口开船用丹乙针一更船平吴淞江 用乙卯针一更到南汇嘴”等记载。
下图:画作中的郑和船队。图/视觉中国
商贾云集的“六国码头”
被称为“江尾海头”的太仓位于长江出海口要冲,与上海崇明岛隔江相望,江止于斯,海始于斯。元朝定都大都(今北京)之后,全国经济中心转移至江南地区,北方的粮食、赋税“无不仰给于江南”。太仓的港口优势推动了海运的发展,南方的漕粮多数在太仓设立的“海运仓”集结,而后从刘家港出发,北上抵达天津,再通过河道运到大都。元代重视海外贸易,鼓励番舶自愿往来,刘家港迅速成为“外夷珍货棋置,户满万室”的“六国码头”。
经过元代的发展,明初太仓经济和城市建设已具备相当规模,那时的苏州府负担了全国税赋的12%,而太仓又负担了苏州税赋的12%。《太仓州志》记载了当年刘家港商船云集、昧旦永日的繁忙景象:“粮艘商舶,鳞次栉比;高樯大桅,集如林木。税家漕户,番商夷贾,辐辏阓阛。琳宫梵宇,朱宅大门,不可胜记。”2008年,元明时期储存各地粮食的海运仓遗址在太仓市南郊被发现,经考古发掘,它是目前已知的规模更大的元明时期的国家仓储遗址,可见当时太仓在海运中的重要地位。
郑和下西洋这样史无前例的大规模航海活动,选好船队的始发港可谓之一要务。当时,江苏的南京、太仓,以及福建长乐都是郑和船队的航海港,唯有太仓成为郑和七下西洋的始发港。“既是良港,又是富地,可以说太仓具有别地无可比拟的优势。”太仓博物馆副馆长徐超对《中国新闻周刊》说,“它的地理位置更是独一无二”——郑和使用的船大多由南京城西北的龙江船厂和宝船厂制造,而太仓是离南京最近的港口,二地相距“陆路六百九十六,水路七百一十二里”。造好的船只沿长江顺流而下便是刘家港,作为长江入海的之一个港口,这里是天然的起锚地。
据《太仓州志》记载,当龙旗尚未改易,吴元年(1367年),朱元璋甫定江南,王业初成而国号未立之际,已在太仓设置太仓卫,将其视为军事重镇,足见其地扼江海之冲,屏藩之重。
2014年5月,太仓半泾河北部万丰村段清淤时发现一艘古沉船,建造年代在元代纪年范围内,距今至少有660年。明代使节郭汝霖在《重刻使琉球录》一书中曾谈及造船的工艺——龙骨吊,可惜的是,一直没发现实物留存,直到万丰古船出土。古船有7处舱壁板与龙骨连接的部位,设有方木制成的“龙骨吊”,作用是使船的龙骨与舱壁相连接更加牢固可靠,这是目前国内唯一考古发现具有“龙骨吊”建造技艺的古船。
太仓博物馆内的古船。
如今它静静停放在太仓博物馆的地下一层,船首近似尖首,接近“V”形,船体中后部为“U”形,走近观看,还能清晰看到护舷木上多处有海蛆钻蚀的盗洞。再结合出土位置和船型,徐超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这说明古船既在内河、长江上行驶,又用于近海行驶,印证了文献的记载,为太仓是元明时期对外贸易重要港口提供了实物证据。
“半泾横带城东数里,南入娄江……昔水面弘广,帆樯云集,海潮迅涌。”《太仓州志》里记载了沉船所处的半泾河曾与古娄江交汇,是刘家港的重要港汊,由于其处于海船出入的必经之路,因此特别繁盛。如今凝望泊定于玻璃栈道下的船身,还可以想象元代太仓诗人马麟《半泾潮生》里的诗句:“鱼船商舶喜通津,挝鼓椎牛祀海神。”那时的半泾河停泊大量这样的海船,人们在出海前击鼓、杀牛,祭祀海神,热闹非凡。
而太仓作为海上丝路重镇的印记,远不止于波涛之下。2016年1月,樊村泾元代遗址在施工时被意外发现,150吨精美的龙泉窑青瓷器和瓷片出土,以元代中晚期为主,延续至明初,数量之多令人惊叹,很多瓷盘瓷碗整齐堆叠,胎釉未沾烟火之色,与往日沉船考古中发现的元代龙泉窑瓷器对比后,学者们判定它们为准备销往海外的商品瓷,樊村泾元代遗址为瓷器仓储地。太仓不但是元明时期国家运行体系中最重要的“粮仓”,亦是“瓷仓”。
横跨两朝的“天下之一码头”孕育了深厚的海洋文化,数以千万计的劳动力长年生活在海上,一代代人枕涛而眠,子承父业,积累了丰富航海经验,成为出色的水手。加之众多通商海外的商贾以及规模庞大的海军,太仓由此汇聚了冠绝一时的航海精英。郑和便就近征召挑选了大批军卒、水手、巧匠船工。七下西洋的浩荡船队里,大批太仓先民成为船队的重要技术力量。
太仓的沧海新途
离开太仓刘家港后,郑和的之一站通常是福建长乐,船队在这里等待季风。当东北季风到来,船队沿海岸线顺势而下,经过南中国海,穿越马六甲海峡,进入浩瀚的印度洋,所历“大小凡三十余国,涉沧溟十万余里”。最远一次,他到了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在郑和纪念馆,尽管有等比例复原的宝船,有海上航程的沉浸式体验空间,但最令人长久驻足的是《郑和航海图》,因为你无法不惊叹,他居然走了如此之远。毕竟在15世纪之前,人们的地理视野还局限在“已知”。古人知道有“天下”,而不知有“世界”。郑和的船队,在大航海时代到来前,开拓了人类历史上之一次有记录的大规模国家级洲际远航。
《郑和航海图》的原物已佚失,现存版本载于明代茅元仪编撰的军事著作《武备志》,完整记录了郑和船队七下西洋的航路信息,涉及530余处地名及50多条航线,自南京至非洲东岸各个地区的海洋形势,航向、航程、航道深度等航行数据都有详细描述,也对岛屿、礁石、浅滩以及沿海的城镇、山峰,陆地可作航标的宝塔、寺庙、桥梁等细节进行了标注,还配置有天文导航专用的“过洋牵星图”。这是代表前大航海时代世界更高水平的航海图,为后来航海图的绘制提供了范本,更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跨洋航海图集。
此图 *** 时间不详。一说作于郑和第六次下西洋之后﹐全体下洋官兵守备南京期间。其时正值明宣宗朱瞻基酝酿再下西洋之际﹐加之暂停时间较长,有暇整理,遂将郑和船队历次下西洋航程综合整理,绘制成整幅下西洋全图,是集体编制的作品。但也有观点认为,该画所绘航路与郑和第七次下西洋中主船队的路线相吻合,可能是第七次下西洋之后的作品,但成图时间不应晚于15世纪中叶。
明清时期另有古籍记载,早在率领船队下西洋之前,郑和等人除了收集有大量旧存的海洋地理资料外,还对南海一带的海岸、海岛地形等作了普遍调查,并整理、编绘出一本东西洋航海地图册。
郑和的船队,在当时也是一支史无前例的大规模海上特混编队。据《明史》记载,郑和船队由200余艘不同用途、大小不一的远洋海船组成,除了船员和其他辅助人员,还有随船出征的精锐战士,一共两万余人。规模宏大,人员之多,都创造了世界航海史上的新纪录。
郑和的座舰,长44.4丈、宽18丈,排水量14000吨,载重7000吨。美国学者李露晔在《当中国称霸海上》一书中,做了一个比较,郑和宝船480英尺长,160英尺宽,是当时世界上更大的木质帆船,而达·伽马率领的葡萄牙舰队,更大的帆船为100英尺长,载重只有120吨。
关于郑和率下西洋的目的,学界曾有一些争论,目前最被接受的说法就是福建长乐的《天妃灵应之记》碑中所记:“宣德化而柔远人。”历史学者葛剑雄曾在文章中论证过:“由于碑文是向天妃呈报并感激、祈求庇佑的,自然不敢编造,所以除了有些用词难免夸张外,其余内容都应属实。可见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宣德化而柔远人’,特别是第五次下西洋,取得‘藏山隐海之灵物,沉沙栖陆之伟宝,莫不争先呈献’的成就,导致‘或遣王男,或遣王叔、子弟赉捧金叶表文进贡’,这才是永乐帝所求。”
浩浩荡荡的船队在与各国交往中架起一座文化交流的桥梁,郑和每到一处,都会把中国的历法、冠服、图书、瓷器、丝绸等物赠予当地,还向他们传播中国的建筑、医学、礼仪等等。这与以探寻新航路、土地、资源、人口为目的的西方探险家、航海家完全不同。
太仓博物馆馆藏瓷器:龙泉窑青釉花口盏(元)。
1433年(明宣德八年),第七次航行返程中,已年过花甲的郑和因劳累和疾病辞世。传说,按照他的遗愿,船员们为他举行了海葬。自此,这位半生漂泊于海上的海洋之子,再也没有与海分开,人类的大航海时代也在他奏响前奏后,正式拉开序幕,他因此被不少西方航海者称为“大航海时代”的先驱。
今天,郑和的船队早已走远,但他开辟的海上丝绸之路,却用六百多年时光,投下一道绵长的锚链,接过当年的“星盘和针路”。在太仓港,人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座城市打开的怀抱,还是一个区域、一个国家面向世界、保持开放的传承与发扬。
2025年正值郑和下西洋620周年,太仓打造了首部精品文旅微短剧《郑和下西洋:沧海新途》,以“郑和下西洋”重大题材为蓝本,聚焦郑和下西洋这一中国航海史上的辉煌篇章,讲述了郑和船员后裔郑梓玥从“鬼马”少女转变为“郑和宝藏”的坚定守护者,并与天才密码学家陈奉一携手解密寻宝的故事。该剧深度呼应共建“一带一路”倡议,通过年轻化叙事,展现中华文明“以海为媒、和平交往”的历史智慧。
杂志标题:太仓起锚,宝船未远